【静安】静安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应用场景评选最佳案例分享(二)| 长护险智能监测服务 破解老年照护大难题

  由静安区数据局主办的数据驱动 善治静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应用场景评选总决赛于近日圆满落幕。该活动旨在挖掘“两张网”创新落地场景,展现以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助力城区善治的静安实践。现将本次总决赛12个获奖场景以系列推文形式做分享介绍。

  长护险制度自全国范围试点以来,在减轻失能对象经济负担、培育社区居家为老服务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然而,闭门服务难以监管、服务风险难以防范、真实服务需求不易掌握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同时,区内现有长护险居家服务对象多,养老护理员短缺,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跟上监管需求等问题。针对长护险制度试点中出现的监管难点,静安区医疗保障局通过跨部门协作和引入“AI+监管”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长护险服务的全流程智能监管,显著提升了管理水平。

图片19.png

  搭建长护险智能平台,实现居家服务有效监管

  依托政务云互联网平台,静安区医疗保障局搭建了区域内“长护险智能监管和智能为老服务”平台。平台应用“物联网+AI”技术,接入智能监管系统部署以及物联设备,实现了“轨迹定位追踪→人脸识别打卡→语音唤醒识别→计时播报提醒→异常一键报警”功能,在保障服务双方隐私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了“场景可追溯,过程可还原”。服务现场人脸识别数据、签到数据、服务计划数据均实时上传至区长护险智能监控平台,现场服务录音数据、影像采集数据24小时内上传至平台,由后台系统自主进行智能审核,疑点数据实时推送至机构负责人,经过机构自查及区医保审核后,方可进行基金结算。

图片20.png

  自动实时评估记录,打造远程监控协助解决方案

  在智能养老服务方面,该场景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和定位、智能穿戴等技术,自动实时检测、评估和记录用户生命体征、行为习惯及其他医学指标。针对独居老人及行动不便者,提供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协助解决方案,可观测到在危险环境下,老年人可能发生的跌倒、不适和反常行为,并及时进行预警救助。此外,智慧养老技术的发展还包括养老陪伴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使用,可同老年人进行日常对话、平台服务对话、事件提醒、亲属通话、求救等语音交互,同时运用图像AI可进行手势、动作的交互,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陪伴需求。

  智能监管终端使用率100%,健康监测免申即享

  自2021年5月全面试运行以来,区内长护险服务机构智能监管终端使用率已达到100%,累计完成现场服务数据智能审核977万小时,实现服务数据全覆盖。通过系统自主智能判定、人工复核判定违规共计10.9万余小时,涉及超710万元费用基金不予支付。区域内长护险护理员均已配置蓝牙数据传输功能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在服务过程中主动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实时采集上传老人体征数据至智能监管平台,通过政务微信小程序向老人家属或者监护人发出服务提示和健康提醒。目前月均完成体征采集近30万条,相关服务信息、健康监测数据已向服务的老人及家属进行主动推送、免申即享。

  降低养老服务成本,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该场景通过智能化硬件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降低了养老服务中的人工成本;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升了信息响应速度,提升了沟通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智能养老设备和系统的标准化,每单长护险服务的成本不到0.1元,管理效果远超常规模式,机构管理效能获得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