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静安区数据局主办的数据驱动 善治静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应用场景评选总决赛于近日圆满落幕。该活动旨在挖掘“两张网”创新落地场景,展现以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助力城区善治的静安实践。现将本次总决赛12个获奖场景以系列推文形式做分享介绍。
停车难效率低?居民体验亟待改善
临汾路街道是一个纯居民居住型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46%,辖区内以老旧公房为主,大多数小区公共空间少、停车资源紧张。以前大多数小区停车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小区《停车管理规约》的执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效率不高,加上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容易引发居民矛盾。据统计,街道去年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中,超过10%涉及停车问题。基层工作人员在协调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依据和有效的措施,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大数据+区块链,助力智慧停车新体验
在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临汾路街道在临汾路299弄等小区试点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应用模型,开展大数据核验,实现了“码”上停车社区智慧停车管理新模式,着力缓解停车难题,让社区停车资源“活起来”。
挖掘数据应用,让居民办事更方便快捷
居民申请停车位只需通过“随申办”APP扫码,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这一停车管理模式,通过公共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严格落实小区《停车管理规约》,居民核验身份后,自动进入社区停车位申请队列。在这一过程中,居民实现了“零”材料申报和自助身份核验,可以实时了解申请进展情况,也可以在线缴费,查看小区空余车位情况,更加方便快捷地享有社区停车服务。
关键数据上链,让社区停车管理更智慧
一方面,将申请车位排队数据上链,做到整个停车资源分配和排队过程完全透明,构建公平透明停车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将停车收费账单、包月记录等关键信息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有助于杜绝伪造停车记录等损害小区业主利益的行为。同时,业委会通过系统的“智慧监督体系”,查阅被标记异常的账目,对物业停车费用追缴进行监督,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探索可复制性,创设公允的节点互信模式
在区政务数据中心的支持下,街道建立了一套包括业主、居民区三驾马车、监管单位、第三方服务单位等多方参与节点互信的有效区块链运营模式。在具体节点设置上,第三方服务单位、自治组织等不同类型的主体分别建立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区的公共区块链节点,形成三个以上的区块链基础互信要素,打造出一条可持续服务更多主体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互信的基础区块链。
多元共治、多方协同,新技术赋能基层治理
自2024年2月以来,临汾路街道的“码”上停车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实践自临汾路299弄恒安小区开始,逐步推广至景凤路280弄、闻喜路251弄、阳泉路40弄等共计7个小区,覆盖963个地面停车位、5386户。
推进数字化转型、新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必须以居民群众的感受度为标尺。街道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运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缓解社区停车难题,对于解决居民反映突出的停车信息不对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数据信息的可信性等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共数据的挖掘应用,让数据跑腿代替居民跑腿,保护了居民的隐私,也提升了居民的办事体验。
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社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码上停车”模式推进中,居民群众、居民区三驾马车、第三方服务单位等社区多元主体从线下到“链上”,形成新的多元共治机制。在社区停车管理中,多方主体协同,信息公开透明,协作互信高效,让监督实现闭环,让企业运行更规范,让居民真正受益,不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