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召开的2025数字中国可信数据空间与人工智能生态高峰论坛上,静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块链数字底座即服务平台——“静数空间”。上海市静安区数据局局长谢志彬接受现场访谈,深度解读这一平台的战略定位与建设规划。
Q1:作为全国首个“区块链数字底座即服务平台”,“静数空间”有哪些新特点?
“静数空间”是静安区面向数字时代打造的创新型公共数据基础设施,本质上是静安区面向数字企业和数据市场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核心是建设一个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的“区块链底座+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实验平台。我们可以用“一个底座、两个聚焦、三类能力”来概括“静数空间”。
“一个底座”:我们将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标识等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基础平台,各类企业、机构无需自建设施,通过标准接口即可实现“即连即用、即用即汇”。
“两个聚焦”:一是聚焦数据资源的集成调度,推动数据跨领域跨机构汇聚;二是聚焦数据产品的开发运营,通过技术封装和模型赋能,促进数据价值的快速转化。
“三类能力”:是指数据治理能力、数据产品能力、以及数据生态链接能力,为各行业提供“数聚静安、数出静安、数用静安”的系统支撑。
Q2:静安是基于什么原因要打造区块链数字底座即服务平台的?静安区有哪些基础?
“静数空间”的提出,是静安区对国家数字战略的系统响应,以及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
从国家战略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国家发改委、数据局、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也支持地方率先探索、分类分级建设多样化、可复制的数据基础设施样板。静安区正在上海市的统一部署下,加快这一探索。
从静安自身来看,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条件:
第一,产业基础扎实。静安是上海乃至全国较早布局数据产业的城区之一,目前拥有1700余家数据智能相关企业,聚集了类似浦江数链、合合信息、宝尊电商、观安信息、SAP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领军企业,已经形成较具规模的数据产业集群。
第二,数据资源丰富。静安拥有金融保险、商业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高附加值产业资源,沉淀了海量高价值数据。同时,区域内一百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数据的跨境汇聚与流通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需求支撑。
第三,创新生态活跃。静安区是全国第一批区块链应用综合试点区,目前以“数通链谷”为核心区域,已经集聚150多家区块链企业,围绕中医药溯源、农产品溯源、单证查重、碳足迹存证等30多个领域开发上线了152个应用场景,服务辐射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静安还运营了全国首个区块链主题“场景集市”,为区块链技术与服务的供需双方搭建线上线下撮合交易平台。静安还持续举办SODA大赛、沪港数据竞赛等重大赛事与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激发数据活力。
因此,静安也亟需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平台,来打通数据要素、产业资源与场景需求的连接通道,“静数空间”的构思和建设运营也就应运而生了。
Q3:“静数空间”未来有什么具体规划?
“静数空间”将始终坚持“基础性、开放性、公共性”的定位,为政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高安全、强可用”的数据流通与开发能力。具体来说,“静数空间”将按照“1+N+X”的架构来进行建设。
“1”是夯实一个底座。持续强化区块链、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核心技术底座,打造可托管、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交换和计算服务体系,为数据流通提供制度性信任支撑。
“N”是构建若干垂直专区。依托静安区产业基础和数据资源优势,设立商业商贸、生命健康、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数字公民、政务服务等多个垂类行业专区,不仅服务行业共性需求,更孵化行业定制化服务,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
“X”是催生一批场景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在城市运行、政务服务、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实现数据“从供给到产品、从资源到资产”的价值跃升。例如,打造数字孪生街区,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构建楼宇园区碳排放可视化管理系统,建立碳排放监测与交易试点;建立灵活就业群体的数字画像,提升城市顽症治理效能;通过三医数据联动,促进医保资金监管、药企医药研发、医院临床医疗的多向赋能提升等。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底座赋能、专区聚能、场景释能”的整体路径,打造区域数据资源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数据产品化进程,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