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居民可以“零材料”申请停车位,通过区块链,停车排队、停车收费等关键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记录,停车资源分配更加透明;在东方医院,非医保患者、未带身份证的患者或者仅有护照的外籍人士,也可以“一码通全院”,突破无卡就诊“最后一公里”;在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校园数智治理与服务的升级,打造学生成长的“数字画像”、校园管理的“智慧中枢”、家校沟通的“实时桥梁”……无论是停车、就医还是求学,这背后,依托的都是上海市民人手一个的“随申码”。
随申码还可以怎么“变身”?能覆盖哪些更多场景?6月4日,2025第三届上海“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新闻发布会上,《IT时报》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共设20个获奖席位,奖金池合计50万元人民币,即日起至7月31日,申报者可通过“一网通办”PC端“随申码”开放平台和“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专栏注册报名,8月至10月中旬举行初赛、复赛,11月决赛并颁奖。
据了解,今年大赛有两大亮点:一是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征集“随申码”的创新社会化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分个人码、企业码、物码3个场景,11个赛道,包括AI应用、医疗健康、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等,并重点鼓励运用AI、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各类应用场景;二是将大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机关联,加大赛事推广力度,为优秀参赛选手(在校学生、大学生创业者和非在职人员)提供百余个实习岗位,重点推动创意落地和孵化,进一步提升赛事社会价值。
前两届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吸引了全市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400多件作品报名参赛,一批有想法、有创意的应用创新思路与作品,覆盖了市民身边的政务服务、数字校园、科技创新、智慧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近20个不同领域,并成功实现落地场景应用,展现了创新价值,更好地服务市民和城市发展。
目前,“随申码”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域范围互联、泛在、智慧的“市民、企业、城市部件随身服务码”,为上海近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载体支撑。
作为上海市城市服务码,“随申码”自2020年2月上线以来,一直是活跃在上海市民手机里的“随身伙伴”,不断发挥出大大的能量。
临汾路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典型的居住型社区,停车问题比较突出,管理压力大。临汾街道的社区停车“码上办”应用场景在去年的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上应用场景获评一等奖,以“随申码”为载体,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信息核验,让居民实现“零材料”申请停车位;同时,将停车排队、停车收费等关键数据上区块链,形成不可篡改的记录,社区停车管理更加公平公正,缓解居民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社区停车矛盾。
临汾街道副主任陈功表示,该场景不仅从最初的一个社区推广到7个社区,今年更是推广到虹口、徐汇、普陀等区,目前已与近700个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东方医院的自费患者占全院患者约15%,每年外籍患者超8000人次,东方医院组队参加了前两届的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且都有所斩获。东方医院信息办朱建成告诉《IT时报》记者,“随申码”可以获取患者身份证信息,完成实名认证,不受身份证物理介质的限制,降低了实名制实施难度,提高了实名制就诊比例。在挂号机、诊间支付终端等设备嵌入“随申码”扫码模块,支持建档、挂号、缴费、取药等环节,打通门诊、医技科室(检验/药房)等业务,真正实现全人群全流程无卡就诊,与医保电子凭证搭配使用,无卡就诊率已超过30%。
当教育遇见“随申码”,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将“随申码”拓展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一码通N”全场景应用,将“随申码”作为学生数字身份凭证,全面融入校园数字化场景。闵行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黄超群介绍,师生凭借“随申码”可实现校门、宿舍、办公区等场所的“无感通行”;教学设备、图书资产等均被赋予专属“物码”,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从入学到毕业,覆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学生的学业成绩、竞赛获奖、志愿服务等数据也可以通过“随申码”实时采集并上链存证,生成基于区块链的勋章证书与数字荣誉。
未来“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的优秀创意作品将进一步推进孵化及成果转化,更好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